補眠時,突然想到一個蠢問題:
「吵」
這個字的指的是令人不悅的聲響。
讓人感到不悅的聲音有很多種--巨大的聲音、雜亂的聲音、持續不斷的單一音頻......等。
而最常聽到「吵」這個字的地方,通常是人群聚集的地方,例如:機場、車站、鬧區、學校甚至住家。
所謂「人多嘴雜」,一群人待在同一個空間,各自嘰嘰喳喳的發出聲音,隨著時間過去會不自覺的提高音量。
所以,以前常會從老師的口中聽到:「你們很「吵」耶,就不能安靜一點......」
把「吵」這個字拆解來看,可以得到「口」和「少」。
口:解釋有很多種,可是單位,器官......。在我的問題裡,我把它解釋成「人的單位」(一人一張嘴)、聲音的來源單位(出口)
少:就字來說,它代表不多的個數,代表「小眾」。
問題是,套用我上面的解釋,為很什麼少數幾個人的聲音就會構成「吵」的條件??
怎麼想就怎麼奇怪!「吵」應該是用「哆」這個字啊
老祖宗為何要這樣安排咧?
是我的思考方向錯了?還是另有原因??或者,這又是個美麗的錯誤??
就這樣,煩惱著這個問題的我漸漸的睡去......
天ㄚ~啟弘怎麼一回事ㄚ
回覆刪除好像你回到一百年前
是在鼓勵白話文運動嘛?
吵為什麼是吵 不是哆
因為
吵的人都是哪幾個嘛
一群人之中佔少數
所以說是口+少
原來是這樣子啊~~~
回覆刪除